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加权的综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方法研究
    李博, 吴煌, 李腾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2, 39 (3): 536-545.   DOI: 10.13545 /j.cnki.jmse.2021.0010
    摘要1821)      收藏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确定对于煤层顶板水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我国华北地区不同煤矿区的综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邓氏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和主成分分析理论,分析了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工作面斜长、硬岩岩性比例系数与导水裂隙带高度之间的关联度,并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组合权重值。采用SPSS散点分析及Matlab函数编程拟合了导水裂隙带高度与各影响因素相关关系曲线,得到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对各影响因素的最佳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影响因素权重,构建了基于加权的综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修正模型并将其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三下”规范经验公式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公式准确性更高,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为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赵固二1煤样冲击倾向性与声发射特征的试验研究
    冯志杰, 苏发强, 苏承东, 郭健卿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2, 39 (1): 25-36.   DOI: 10.13545 /j.cnki.jmse.2020.0384
    摘要1636)      收藏

    煤矿冲击地压是煤矿灾害之一,煤岩体冲击倾向性指数是煤岩体的自然属性,利用 RMT-

    150B伺服试验机对赵固二1  煤样进行冲击倾向性指数则试,在加载过程同步进行声发射信号检则,分析煤样冲击倾向性指数、关联性及声发射特征。 试验结果表明:在煤样受载变形破坏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声发射事件,当载荷接近煤样峰值强度时宏观裂隙逐步形成,声发射活动异常活跃,声发射幅值、计数和能量均达到最大值,且超前于峰值强度 3 -17  s,声发射计数和能量累计曲线出现突变现象,可以作为判定煤样临近破坏前兆信息,与峰值前相比峰值后的声发射幅值、计数、能量有所降低。 煤样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峰值前积蓄能量呈正相关性,与冲击能指数、动态破坏时间呈负相关,可以采用线性拟合来表征单轴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峰值前积蓄能量的特征。 煤样抗压强度越高、弹性模量越大,积蓄弹性能越高,发生冲击地压的危陓强度也就越大。 对于煤层进行弹性能指数鉴定时,采用声发射同步检则煤样损伤演化过程,依据声发射突变信号作为卸载点更有利确定样弹性能指数。 赵固二1  煤样单轴抗压强度为 53.0  MPa,弹性模量为 4.21  GPa,冲击能量指数 5.45,动态破坏时间为 708  ms,弹性能指数为 16.44,综合评定二1  煤为( III  类) 强冲击类型煤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硫磺沟煤矿巨厚强冲击煤层掘进工作面超前钻孔卸压失效机理研究

    朱斯陶, 董续凯, 姜福兴, 王绪友, 张修峰, 刘心广, 姜亦武, 李磊, 宁廷洲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2, 39 (1): 45-53.   DOI: 10.13545 /j.cnki.jmse.2020.0475
    摘要1613)      收藏

    针对巨厚煤层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中出现的大直径钻孔卸压失效现象,以新疆硫磺沟煤矿巨厚煤层掘进工作面频繁发生冲击地压事故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厚度煤层工作面掘进、卸压区域的应力分布状态,分别建立了工作面掘进、卸压区域煤岩体“ 挠曲-冲击”力学模型,揭示了巨厚煤层掘进工作面大直径钻孔卸压失效机理,得到以下结论:薄~特厚煤层和巨厚煤层中实施卸压钻孔形成的水平应力集中区分别位于稳定的顶底板岩层中和煤层中,卸压区域上方形成的煤、岩层梁结构均能保持稳定 巷道掘进导致顶板煤、岩层梁结构跨度急剧增大且产生掘进扰动和应力二次集中,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薄~特厚煤层顶板岩层梁结构在卸压和掘进期间均能保持稳定,而巨厚煤层顶板煤层梁结构会发生“挠曲-冲击”失稳,进而诱发掘进迎头频繁冲击。 据此提出了优化卸压钻孔布置方式的防治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大空间孤岛采场覆岩结构演化与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涂敏, 林远东, 张向阳, 卜庆为, 党家鑫, 赵高明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1, 38 (5): 857-865.   DOI: 10.13545/j.cnki.jmse.2021.0195
    摘要1613)      收藏
    大空间孤岛采场覆岩结构演化与稳定对区段煤柱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而区段煤柱的稳定性 与煤柱宽度有直接关联。为了提高区段煤柱稳定性和煤炭回收率,应用数理推导的方式研究大空 间孤岛采场覆岩结构演化与区段煤柱的变形和承载特性,基于区段煤柱的极限平衡导出煤柱的合 理宽度,确定影响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的系统内部参量;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函数增减性判别准则 研究系统内部参量对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的影响规律,并由此提出减小煤柱宽度以提高回采率的措 施。结果表明:大空间孤岛采场区段煤柱的合理宽度由煤层埋深、煤柱高度、工作面长度、煤柱 上方悬臂岩梁长度、煤层到关键层高度、应力集中程度、关键层悬顶距、煤柱内部弹塑性区交界 面的侧压系数及煤岩体交界面的摩擦系数等 9 个系统内部参量共同确定;区段煤柱的合理宽度随 着煤层埋深、煤柱高度、工作面长度、煤柱上方悬臂岩梁长度、煤层到关键层高度、应力集中程 度和煤柱内部弹塑性区交界面处侧压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关键层悬顶距和煤岩体交界面上摩 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基于系统内部参量对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的影响规律,提出控制大空间孤岛 采场工作面长度、爆破或水力切顶以改变覆岩结构、煤柱高强注浆和锚喷支护及提高煤岩体摩擦 系数等措施减小大空间孤岛采场区段煤柱宽度以达到提高回采率的目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巨厚煤层综放开采上覆临近采空区裂隙二次演化特征分析

    赵鹏翔, 王超, 李树刚, 王绪友, 林海飞, 姜亦武, 李磊, 宁廷洲,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2, 39 (1): 13-24.   DOI: 10.13545 /j.cnki.jmse.2020.0439
    摘要1609)      收藏
    为了研究巨厚煤层综放开采条件下覆岩裂隙演化规律及上覆临近采空区二次演化特征,实验以新疆某高瓦斯矿井(9-15)06 及(9-15)08 工作面为原型,利用自主研发的二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台,开展巨厚煤层综放开采上覆临近采空区裂隙场二次演化实验,结果表明:( 9-15) 06 工作面采空区不规则冒落带距煤层底板 58.8 m,规则冒落带距煤层底板 84.12 m,上覆岩层裂隙网络分形维数随工作面持续推进表现为快速增长、稳定增长两个阶段;分层开采过程中,距(9-15)06 采空区 40 m范围内,(9-15)08 工作面底板应力集中系数急剧升高。 上覆临近采空区裂隙场受(9-15)08 工作面采动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结合水平裂隙密度、离层量、下沉量等关键参数的二次演化规律将其划分为强滑移区、弱滑移区、未滑移区。 强滑移区纵向空间内上覆岩层变形破坏剧烈,而弱滑移区在纵向空间内上覆岩层变形破坏呈现“ 上弱下强” 的特征,上述研究结果为初步探索巨厚煤层综放开采理论与技术体系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浅埋近距煤层煤柱集中应力传递规律分析

    曹健, 黄庆享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1, 38 (6): 1071-1080.   DOI: 10.13545/j.cnki.jmse.2020.0540
    摘要1602)      收藏

    为探究浅埋近距煤层开采上煤层区段煤柱底板集中应力传递规律,以及下煤层煤柱集中应力控制方法,以柠条塔煤矿1-2煤层与2-2煤层开采为背景,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工程实践,建立上煤柱底板集中应力计算模型,揭示上煤层煤柱底板集中应力分布规律,提出基于下煤柱集中应力控制的煤柱错距确定方法。研究表明,随着上煤柱底板深度增加,煤柱正下方的垂直应力呈降速减小,水平应力分布曲线由1个峰值演化为2个峰值,且峰值应力位置向煤柱两端扩散。建立下煤柱集中应力控制的煤柱错距模型,提出煤柱错距确定方法,为控制重复采动下煤柱的集中应力,下煤层巷道应布置在上煤柱向下传递的高应力区范围之外。合理的煤柱错距主要与基岩、土层性质及层间距等因素有关,其随基岩和土层厚度的变化呈正相关,基岩(土层)厚度每增加10 m,煤柱错距应增大1.123 m(0.987 m);煤柱错距随层间距的变化曲线呈“抛物线”,层间距小于35 m时,煤柱错距随层间距增大呈降速增加趋势,层间距越小,其变化对合理错距的影响越显著,层间距35~45 m时,煤柱错距随层间距增大而减小。通过开采实例对煤柱错距模型进行验证,结合理论模型计算和数值模拟,柠条塔煤矿两煤层合理煤柱错距应大于20 m。研究结果可为浅埋近距煤层开采的煤柱减压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综放大煤柱临空侧巷道密集区冲击地压机制研究

    冯龙飞, 窦林名, 王皓, 王晓东, 许刚刚, 张权, 焦彪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1, 38 (6): 1100-1110.   DOI: 10.13545/j.cnki.jmse.2020.0545
    摘要1582)      收藏
     冲击地压矿井临空侧采动巷道大多存在冲击危险,针对综放大煤柱临空侧巷道屡次冲击的工程难题,结合“两带”高度,建立考虑开采沉陷参数的临空侧向覆岩结构模型,理论估算侧向支承压力大小,明确临空巷静载力源及控制矿压的亚关键层;根据采动矿压监测的顶板破断动载特征,利用理论和数值模拟揭示破断动载叠加多因素静载后临空侧巷道应力和能量的激增机制,得出结论:侧向覆岩结构传递的增压载荷导致侧向煤柱区域应力、能量基础值大幅提升,多因素累积叠加后易诱发冲击;坚硬顶板破断动载与多因素静载叠加后,超前距20~40 m内回风巷帮部垂直应力峰值陡升至56~63 MPa,相比纯静载提高约23%,弹性能密度峰值激增至3.0~3.5 MJ/m3,相比纯静载提高约40%,动载对能量的增益作用大于应力;动静载叠加后超前距0~40 m范围内回风巷帮部冲击驱动区发生了卸荷释能,证明帮部煤岩体发生冲击破坏,与实际现场相符。基于冲击机制,提出并论证了针对动静载荷的优化防治措施,为相似工程防冲难题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新疆大型露天矿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存在问题及对策

    杨天鸿, 孙东东, 胥孝川, 刘洪林, 解联库, 林天发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2, 39 (1): 1-12.   DOI: 10.13545 /j.cnki.jmse.2021.0071
    摘要1569)      收藏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开采规模不断增大,大型露天矿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总结了新疆地区矿产资源赋存特征、大型露天矿分布情况及生态环境特征。揭示了新疆大型露天矿开采存在的问题,并分别针对处于规划设计阶段与生产运营阶段的两类矿山,提出各自相应的露天矿绿色安全高效开采思路,建立了全流程环节的理论框架及具体实施方案。分析总结了适用于新疆大型露天矿绿色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技术及有益效果,继而提出了“大型露天煤矿宜采用陡帮开采跟踪内排的绿色模式,大型露天金属矿宜采用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的绿色模式”的观点,并以乌拉根锌矿为例进行了工程案例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水体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特征研究
    李星亮, 黄庆享,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2, 39 (1): 54-61.   DOI: 10.13545 /j.cnki.jmse.2020.0442
    摘要1560)      收藏

    以陈家沟煤矿 3203 工作面北消河下综放开采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形分析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面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3203 工作面采用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出现在开切眼侧,最大高度 124 m,裂采比为 11.7 导水裂隙带最终发育形态为一偏态的“ 马鞍形”。 工作面覆岩结构对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具有显著影响,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随着覆岩关键层的周期性破断而呈台阶状增长 当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到一定层位后,覆岩中一定厚度的软岩是抑制导水裂隙带继续向上发育的关键岩层( 抑制层)。 根据覆岩结构特征,分区域判定导水裂隙带高度,更符合工程实际。 依据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结果对 3203 工作面原开采方案进行修正,提出开切眼和停采线 100 m范围顶煤全部放出方案,提高了资源回收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液氮溶浸时间对烟煤渗流特性的影响及传热过程模拟

    张磊, 卢硕, 唐俊, 李明雪, 张村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1, 38 (6): 1231-1239.   DOI: 10.13545/j.cnki.jmse.2021.0226
    摘要1559)      收藏

    低透气性一直限制着我国煤层气的高效抽采,近年来,液氮致裂技术因其绿色环保、增透效果显著等优势成为研究热点。低温液氮在冷冲击致裂煤层的同时,热量也在发生迁移,液氮对煤层的致裂效果是随时间逐渐发生衰减的。为了保证液氮致裂全程的高效性、节约工艺时间,有必要对液氮致裂过程进行细化研究,精确评价其时间效益。为此,选择安徽省淮北煤矿中阶烟煤分别进行了151030 min的液氮溶浸处理实验,并对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 液氮溶浸处理可显著提升煤体的渗透率,处理后的煤样较初始状态渗透率增幅可达208.82%~ 432.50%2) 液氮溶浸处理后,拟合参数“a”值明显增大,即煤体渗透率对孔隙压力的敏感性增大;随着围压的上升,拟合参数“a”值呈减小趋势,即煤体渗透率对孔隙压力的敏感性逐渐减小。3)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溶浸时间的增长,液氮的致裂增透效果是在逐渐衰减的;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将液氮溶浸致裂煤体分为3个阶段:0~158 s为高效致裂阶段,158~450 s为正常致裂阶段,450 s后为低效致裂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破碎岩体应力-渗流耦合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

    张超, 宋卫东, 李腾, 付建新, 李杨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1, 38 (6): 1220-1230.   DOI: 10.13545/j.cnki.jmse.2020.0267
    摘要1556)      收藏

    为了解决地下矿山岩体防渗及顶底板突水问题,设计破碎岩体应力-渗流耦合试验,分析岩体破坏特征及渗透率变化特征,并揭示应力-渗流耦合试验中岩体的致灾演变规律;结合D-P准则演化推导岩体应力-渗流耦合力学模型,从力学角度解释岩体破坏过程;推导应力-渗流耦合模型在FLAC3D中的有限差分程序,实现耦合模型的二次开发应用。研究表明:岩体的渗透率变化规律可划分为4个阶段(孔隙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强化变形阶段及破坏后阶段),其中在塑性强化阶段渗透率产生明显提升并持续增长;增大孔隙水压,岩体泊松比上升,弹性模量下降,破坏角减小,岩体弱化效果明显,破坏形式由主剪切破坏逐渐向次生裂隙的张拉剪切破坏过渡;增大孔隙水压,模型参数F0m分别以指数形式减小和增大,岩体峰值强度降低,高压水的存在使得岩体劣化程度增加,增大了裂隙发育程度,从而导致突水致灾危险性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突出冲击波对风门和风筒防逆流装置的破坏研究

    李希建, 徐畀泽, 沈仲辉, 郭隆鑫, 刘柱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1, 38 (6): 1240-1249.   DOI: 10.13545/j.cnki.jmse.2020.0485
    摘要1550)      收藏
    为了防止煤与瓦斯突出后发生瓦斯逆流,结合流体动力学研究突出冲击波对防突风门和风筒防逆流装置的破坏失效机制。基于理论推导,得到了煤与瓦斯突出条件下的冲击波传播模型,给出作用在风门和风筒防逆流装置处的反射超压。利用突出能量传播模拟系统,模拟井下发生突出事故后冲击波在巷道中的传播,并将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利用Fluent对4种不同突出条件下冲击波在巷道内的传播进行模拟研究,并且将风门和风筒防逆流装置处的超压随时间变化数据输入LS-DYNA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实际的冲击波衰减比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更加快,试验和模拟误差不大且总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冲击波传播规律是可行的;风筒防逆流装置处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大于风门位置的超压峰值,且冲击波超压在第1个波峰出现后震荡下降;由于风筒中反射出的冲击波叠加,风门位置的超压峰值是在第2个波峰出现,突出压力和突出孔径越大,相应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就越大。研究成果对防突风门和防逆流装置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煤层注水渗透率模型及水力耦合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刘震, 王文迪, 许文彪, 杨赫, 董博文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1, 38 (6): 1250-1258.   DOI: 10.13545/j.cnki.jmse.2021.0279
    摘要1547)      收藏

    为有效防治矿山动力灾害,优选煤层注水技术合理参数,以东于煤矿03303工作面为实验背景,基于多孔介质渗流理论,通过高压水侵渗流实验系统获取不同覆压条件下渗透率演化拟合曲线。结合流固耦合渗流模型、渗透率拟合曲线和比奥模量等多种参数,构建动态渗透率计算模型,对煤层注水卸压增透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优选注水工艺参数开展现场实验,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实测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注水可有效卸载地应力,提高低渗煤层渗透性,随着注水时间的增加,增透区域以注水钻孔为中心向径向方向均匀扩展,注水钻孔间会产生水力复合影响区域,降低注水增透效果,注水压力、钻孔孔径和钻孔间距均不同程度影响水力耦合区域;在相同注水时间下,选用0.2 m孔径及5 m钻孔间距,在8 MPa水压下煤层注水卸压增透效果较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非等压应力场巷道围岩主应力差分布规律与稳定性分析
    赵洪宝, 程辉, 刘绍强, 秦逢缘, 王伊阔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1, 38 (6): 1111-1121.   DOI: 10.13545/j.cnki.jmse.2020.0548
    摘要1534)      收藏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方法对非等压应力场巷道围岩主应力差分布规律与稳定性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不同侧压系数下巷道顶底板与两帮的主应力差分布演化规律、塑性区形态和变形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侧压系数λ<1时,巷道两帮破坏范围大于顶底板;λ>1时,顶底板破坏范围大于两帮。基于数学拟合得到巷道围岩最大主应力差轨迹线方程,该式可计算出围岩破坏最严重区域。巷道在围岩四周会形成主应力差承载壳,λ增大过程中,承载壳形态演化过程为:水平的类“8”字形扁平椭圆形圆形瘦高椭圆形类“8”字形。顶底板主应力差峰值随着λ的增大而增大,并向围岩深部转移,两帮峰值随着λ的增大而减小,向围岩浅部转移。巷道围岩塑性区总是分布在主应力差承载壳内,其形态演化过程与主应力差承载壳保持一致。λ增大过程中,巷道顶底板位移曲线离散程度不断增大,两帮位移曲线离散程度先减小后增大。λ<1时,两帮表面位移>顶底板表面位移;λ>1时,顶底板表面位移>两帮表面位移。λ越接近1,巷道围岩稳定性越好。以回坡底煤矿11-1021巷为工程背景,研究发现巷道围岩主应力差呈倾斜的类“8”字形分布,理论分析结果与巷道实际破坏情况吻合,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巷道支承应力转移的自发型冲击失稳与防控研究

    张明, 涂敏, 姜福兴, 胡学龙, 张向阳, 岳勇, 韩向云, 朱斯陶, 卜庆为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2, 39 (4): 720-730.   DOI: 10.13545 /j.cnki.jmse.2021.0615
    摘要1530)      收藏
     以兖州矿区深部开采集中掘进巷道围岩自发型冲击失稳与防控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结合现场实践的方法,探究巷道支承应力转移规律和围岩冲击失稳的“应力-能量"条件,并提出“先让压一后支护"巷道冲击地压防控方法。  巷道围岩支承应力变化与巷道开挖载荷转移有关,构建巷道支承应力转移的力学模型,推导巷道承载区支承应力的近似表达式;巷道冲击是“顶板-煤-底板" 围岩结构支承应力与其承载强度( 能力) 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将巷道受力特征划分为成浅埋/硬煤( 岩) 巷道、深埋/软煤(岩)巷道和中-深/中-硬煤(岩)3 类模型,并据此得到巷道自发型煤岩冲击失稳的“ 应力-能量"判据;在阐释“快掘快支+强支护" 对高应力集中巷道冲击地压防治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以增加塑性、弹性范围和促进应力向深部转移以及减小应力集中为主要核心,防控自发型巷道冲击地压的“先让压一后支护"的方法。  运用研究成果对深部采区冲击事故巷道进行验证,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际自发冲击特征相吻合,同时指导了巷道复掘冲击地压预测防控和安全掘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坚硬顶板遗留煤层下综放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杜涛涛, 鞠文君, 陈建强, 张传玖, 李红平, 孙如达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1, 38 (6): 1144-1151.   DOI: 10.13545/j.cnki.jmse.2021.0076
    摘要1524)      收藏

    为研究坚硬顶板遗留煤层条件下综放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以宽沟煤矿坚硬顶板遗留煤层下I010203工作面易发生高能量事件的临空巷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和工程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B4B2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模拟了不同结构形态下煤岩体应力分布规律,并通过钻孔实测、微震监测和PASAT M探测多种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B4B2煤层开采后,低位覆岩结构I以侧向悬臂的形式加载临空巷道,悬顶长度为18.5~37.5 m,造成临空巷道煤岩体形成应力升高区;随着开采范围增大,覆岩活动空间向上发展,微震事件向上聚集,采空空间逐渐增大,当B4B2煤层采空区导通后,波及高位覆岩结构IIr2岩层运动下沉造成实体侧煤体应力升高区范围扩大、转移,应力集中系数再增大,最终r2岩层破断失稳,结构I与结构II积聚的弹性能瞬间释放,动静载共同作用达到冲击地压发生的临界条件,造成临空巷道冲击显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临地堑开采冲击地压发生机制及主控因素研究
    曹安业, 刘耀琪, 蒋思齐, 胡阳, 彭雨杰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2, 39 (1): 36-44.   DOI: 10.13545 /j.cnki.jmse.2021.0214
    摘要1500)      收藏

    为研究临地堑开采条件下冲击地压的致灾机制,采用数值模拟、理论推导剖析了临地堑开采与正常开采条件下应力、位移和能量场的异同,分析了“ 顶板-煤体-底板"协同作用下能量释放机制,揭示了临地堑开采冲击地压发生机制,并比较分析了主控因素影响权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临地堑开采特殊的顶板结构阻碍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向岩体深部转移,造成断层处应力集中,同时特殊的采场结构导致系统刚度降低,系统整体刚度低造成煤柱区易集聚弹性能,并且较正常条件回采,能量聚集程度更高,冲击危险性更大。 临地堑开采条件下的冲击地压冶理应从合理布置工作面和加强监测卸压两方面进行。 宜将采高控制在6 m以下,保护煤柱宽度大于50 m,回采期间加强监测,必要时采取深孔爆破等手段进行提前卸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深部矩形底煤巷围岩破坏失稳全过程宏细观演化特征研究
    靖洪文, 吴疆宇, 孟波, 尹乾, 赵振龙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2, 39 (1): 82-93.   DOI: 10.13545 /j.cnki.jmse.2021.0203
    摘要1494)      收藏

    为研究深部矩形煤巷围岩破坏失稳全过程宏细观演化特征,以山东龙郓煤矿深部矩形底煤巷为背景,采用自主研制的深部地下工程结构失稳全过程模拟试验系统,从宏观尺度研究矩形底煤巷锚固围岩承载全过程的应力、变形和电磁辐射特征,获得锚杆支护和锚杆索支护模型的峰值强度比无支护模型分别增强了31.49%和45.56%,其峰值位移同样增长了76.00%和113.71%才破坏失稳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颗粒流软件PFC2D建立锚杆索加固巷道围岩的“两介质-四界面”模型,并实现模型承载全过程不同位置测点的实时应力监测;从细观层面揭示不同支护方式下巷道围岩破坏失稳全过程内部的应力演化和裂纹发育规律,建立以锚固围岩的裂纹分布表征结构损伤程度的巷道失稳风险模型。结果表明裂纹分布分形维数在无支护和锚杆支护模型达到其峰值强度的30%和70%前即已达1.3以上,具有巷道失稳风险。而锚杆索支护模型在整个承载过程中的裂纹分布分形维数始终低于1.3,表明巷道是稳定的。巷道锚固围岩破坏失稳的根本原因是首先始于锚固端岩体围岩的力链断裂和内部应力跌落,并逐渐向深部岩体和表层围岩两个方向发展。为此,提出阻断力链断裂和内部应力跌落的深部底煤巷“强帮护顶”支护原则,为深部煤巷防治片帮冒顶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深部大倾角厚煤层开采能量演化规律与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薛成春, 曹安业, 郭文豪, 刘耀琪, 温颖远, 胡阳, 李许伟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1, 38 (5): 876-885.   DOI: 10.13545/j.cnki.jmse.2021.0142
    摘要1487)      收藏
    针对某矿大倾角厚煤层高应力区工作面开采期间强矿震事件频发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 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方法对其开采能量演化规律、冲击地压机理开展研究。建立了倾斜悬顶结构 力学模型,理论分析了工作面顶板能量分布特征,确定了工作面下部端头、中上部为悬顶弯曲变 形能积聚程度高的 2 个重点区域;模拟结果表明,大倾角厚煤层顶板能量积聚于工作面下部端头、 中上部区域,底板能量积聚于工作面下部端头区,能量积聚区域呈明显不对称分布;受下层煤局 部缺失影响,大倾角厚煤层工作面围岩应力、能量峰值分别增高 12.7%,46.2%,能量积聚范围 扩大;基于大倾角厚煤层开采能量分布特征及诱冲机理,提出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思路和重点区 域,制定了顶板定向深孔爆破释能降载防治方案,有效降低了倾斜悬顶应力、能量水平,避免了 大倾角厚煤层高应力区冲击地压的发生,可为类似条件下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借鉴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深井切顶留巷顶板错动判据与支护参数量化研究

    刘啸, 华心祝, 杨朋, 杨森, 马言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1, 38 (6): 1122-1133.   DOI: 10.13545/j.cnki.jmse.2021.0133
    摘要1481)      收藏

    切顶留巷顶板支护方式主要为主动支护与临时支护。研究留巷期间顶板主动支护与临时支护之间的量化关系,确定切顶留巷顶板支护参数量化关系,可为支护参数设计及稳定性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以祁东煤矿713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研究切顶巷道走向及倾向不同层位顶板变形规律,获得直接顶与基本顶的协调变形特征。分析直接顶与基本顶协调变形力学特征,建立切顶留巷直接顶与基本顶组合力学模型,以锚杆发生剪切破坏为临界指标,获得层间错动判据,并以此分析临时支护刚度、锚杆预紧力及锚杆支护间排距之间的量化关系。通过引入埋深因素,分析不同埋深临时支护与主动支护的量化关系。提出工程实践中:为提高留巷期间巷道顶板稳定性、控制顶板下沉变形量,可通过增加巷内临时支护体数量、提高支护刚度、减小锚杆支护间排距及提高锚杆预紧力等方法实现。结合祁东煤矿7135工作面回风巷留巷期间顶板控制效果,验证了支护设计的合理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