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杂志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论文格式要求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编辑部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论文查重
English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论文格式要求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下载排行
更多>>
高被引论文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过刊浏览(中国知网)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采场底板应力分布与破坏规律研究
王连国, 韩猛, 王占盛, 欧苏北
2013, 30(3): 317-322.
摘要
(
2524
)
PDF
(689KB) (
27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四周形成不同程度的支承压力带,其中应力卸载与集中会向底板深部传递,进而影响到底板的破坏深度与范围。本文建立了综合考虑工作面走向与倾向受力特点的空间半无限体模型,推导出了底板垂直应力的迭代计算式,并采用数学软件MATHCAD计算出了不同深度处底板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底板各岩层垂直应力等值线呈椭圆形,浅部岩层等值线梯度较大,深部岩层等值线梯度较小。基于应力理论分析结果及Mohr-Coulomb准则计算出某矿底板最大破坏深度14.8 m,现场微震监测结果显示底板最大破坏深度15.2 m,两者相吻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围岩控制及承压水上安全采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浅埋近距离煤层出煤柱开采压架防治对策
鞠金峰, 许家林
2013, 30(3): 323-330.
摘要
(
2172
)
PDF
(568KB) (
21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在推出上覆遗留煤柱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压架灾害,采用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结合压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表明:出煤柱开采时,煤柱上方2关键块体形成的三铰式结构是不稳定的,该结构的相对回转运动会造成煤层间关键层断裂结构的载荷过大而失稳,最终引起工作面的压架。因此,控制关键块体的回转运动是防治压架的关键。据此提出了以促使关键块体提前回转、阻止和破坏其回转3个方面为思路的压架灾害防治措施,各措施的防治效果得到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的验证,现场应用效果显著。
大倾角工作面特殊开采时期支架稳定性分析
张东升, 吴鑫, 张炜, 范钢伟
2013, 30(3): 331-336.
摘要
(
1845
)
PDF
(299KB) (
21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倾角条件下综采支架稳定性控制一直是综采在大倾角煤层中应用的难题之一,本文以高庄矿3上509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具体地质条件为基础,分别从倾向和走向方向对工作面特殊开采时期(工作面冒顶或过断层)支架稳定性(倾倒和滑移)进行了力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上509工作面支架保持稳定的最小工作阻力应不小于4 743 kN,工作面支架选型选择支护阻力为 6 600 kN支架较为合理。另外,在力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工作面支架初撑力、在支架底座增设底调千斤顶装置、支架顶梁上安装防倒装置连接座及改变工作面支架移架方式等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工作面生产过程支架发生下滑和倾倒,大幅提高工作面支架的整体稳定性。
软弱薄基岩放顶煤安全开采关键问题研究
杜锋, 白海波, 姜广辉
2013, 30(3): 337-342.
摘要
(
1867
)
PDF
(257KB) (
22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动裂隙发育规律和支架荷载变化规律是软弱薄基岩放顶煤安全开采的两个关键问题,以淮北朱仙庄煤矿薄基岩区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等方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软弱薄基岩中的黏土质矿物较多,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极易发生风化崩解、膨胀,有效地阻隔了采动裂隙的发育,放顶煤开采时裂采比为3.6~5.4,裂隙带发育高度远远小于正常厚度基岩,且基岩越薄,裂隙发育高度受阻现象越明显;薄基岩在风化作用下,力学性质大大弱化,煤层顶板中无基本顶承载层,支架工作阻力远远小于额定工作阻力,来压步距远小于正常基岩,来压显现不明显。
大倾角孤岛综采面支架—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
谢生荣, 张守宝, 何富连, 肖殿才, 田春阳
2013, 30(3): 343-347.
摘要
(
1910
)
PDF
(375KB) (
23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1523大倾角工作面进入孤岛区后支架-围岩事故频发的开采难题,探析了支架-围岩事故频发原因,采用现场测试与回归计算分析方法研究冒漏片帮与支护参数的相关性关系,并提出了支架故障诊断、防倒防滑装置、稳定性控制指标和设备操作工艺等综合控制技术。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后端面顶板冒高大于0.40 m的冒顶频率由76%减小到16%,端面煤体片深大于0.5 m的片帮频率由72%减小到23%,未发生恶性片帮冒顶与支架倒架现象,有效解决了大倾角孤岛面支架-围岩失稳的控制难题。
大采高沿空留巷顶板安全控制及跨高比优化分析
韩昌良, 张农, 钱德雨, 薛博
2013, 30(3): 348-354.
摘要
(
1967
)
PDF
(333KB) (
19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采动应力场、岩体承载性能和支护结构强度等因素,分析沿空留巷跨高比对围岩变形的影响,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比分析9种不同的跨高比留巷方案,结果表明优化留巷断面形态可充分提高留巷围岩的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当巷道高度确定时,随着跨度的降低留巷围岩塑性区分布范围及变形量都不断减小;当巷道高度超过3 m时,围岩变形对跨度降低的变化更为敏感,且跨高比低于1.3时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采高留巷最优跨高比的确定方法和留巷围岩控制思想,在4.2 m大采高工作面,留巷高度3.8 m、跨高比取0.79,工程实践取得成功。
极破碎软岩巷道失稳机理与动态迭加耦合支护技术研究
宗义江, 韩立军, 孟庆彬, 郜建明
2013, 30(3): 355-362.
摘要
(
1908
)
PDF
(319KB) (
20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赵庄矿极破碎软岩巷道长期矿压监测、围岩力学参数测试与矿物成分分析及松动圈测试等成果,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特点,揭示了极破碎软岩巷道变形失稳机理;针对该矿极破碎软岩巷道提出了由预留变形量、锚网索喷耦合支护、二次锚注加固组成的动态迭加耦合支护技术方案,并通过相似模型试验和井下工程实践对该技术方案的支护效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通过预留变形量释放围岩中的变形能和高应力,顶板高预应力锚索、帮部高预应力锚杆和低预应力锚索实现“控顶卸压”, 低压浅孔充填和高压深孔渗透注浆相结合形成积极有效的锚注支护结构和多层组合拱(梁)结构,底角和底板锚注有效控制巷道底鼓,从而实现对极破碎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的有效控制。
深井高应力高突区域回采巷道变形特征及控制
陈晓祥, 勾攀峰, 范增哲, 刘军
2013, 30(3): 363-368.
摘要
(
1920
)
PDF
(318KB) (
18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首山一矿工作面回风巷掘进过程中围岩强烈变形的难题,综合现场调研、煤岩试验、理论分析及井下试验与实测等方法,对其变形破坏特征和巷道支护难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此类巷道围岩控制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巷道变形速度快、底鼓严重、巷道累计变形量大是首山一矿回风平巷变形的主要特征;采用的高预应力高强锚杆支护系统、锚杆锚索协调支护技术、让抗结合、预留断面技术以及关键部位支护补强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巷道围岩的大变形。工业试验结果表明,支护后的巷道两帮变形量基本控制在180 mm以内,巷道顶板下沉量基本控制在170 mm以内,提出的支护技术对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的控制效果良好。
坚硬顶板沿空留巷巷旁“让-抗”支护机理
宁建国, 马鹏飞, 刘学生, 赵军, 刘文
2013, 30(3): 369-374.
摘要
(
1920
)
PDF
(428KB) (
27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坚硬顶板条件下沿空留巷,工作面顶板悬顶距大,悬顶时间长,巷旁支护体将承受较大的压力,支护体易发生变形和破坏。通过建立坚硬顶板沿空留巷巷旁支护力学模型及对顶板不同运动阶段支护体内应力分布和围岩变形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顶板岩层运动早期支护体应具有较大的可缩量,在保持支护体本身不遭受严重损坏的前提下,允许顶板产生一定下沉,以释放掉一定的顶板压力;在顶板岩层运动后期支护体应具有较高的支护阻力,抵抗坚硬顶板部分重量并进行断顶。提出了不等强充填体(上软下硬材料组合而成)支护方式,在坚硬顶板条件下采用该支护方式能较好地实现沿空留巷开采技术。
煤矿锚杆轴向受力无损检测试验研究与应用
薛道成, 吴宇, 张凯
2013, 30(3): 375-379.
摘要
(
1840
)
PDF
(292KB) (
22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矿巷道锚杆轴向受力是衡量其工作状态的重要指标,现有的检测手段尚不能有效对锚杆轴力状态进行随机、快速的无损检测。基于结构动力学原理,建立了锚杆轴向受力与锚固系统横向固有频率间的关系,并借助于专用的电液伺服锚杆拉力试验系统,测定了锚杆直径、锚固状态、围岩条件对锚固系统横向振动频率、锚杆轴向受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锚杆锚固系统的横向振动频率与锚杆轴向受力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围岩性质是影响系统横向振动频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锚杆锚固系统的振动频率与锚杆轴向受力间可用对数函数关系描述。开发了锚杆轴向受力的无损检测技术,现场应用结果证明了该项技术对巷道锚杆轴向受力实施随机、无损检测的可行性。
开采引起地表塌陷型裂缝的形成机理分析
刘辉, 何春桂, 邓喀中, 卞正富, 范洪冬, 雷少刚, 张安兵
2013, 30(3): 380-384.
摘要
(
2010
)
PDF
(267KB) (
2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地表塌陷型裂缝发育与地质采矿条件之间的关系,在对开采造成的地裂缝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针对塌陷型地裂缝,运用基于薄板理论的基本顶“O-X”破断原理,结合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分析了薄基岩浅埋煤层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型裂缝的形成机理,研究了塌陷型地裂缝的动态发育规律,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在基岩采厚比小于30的情况下,裂隙带直达地表,容易形成地裂缝,若基本顶以上不存在关键层,塌陷型地裂缝伴随着基本顶的破断同时发育,其形态与基本顶破断的“O”型圈形态相似;若存在关键层,受岩层破断角的影响,则会使塌陷型裂缝滞后于煤层开采进度,即存在塌陷型地裂缝滞后角,关键层到基本顶的距离越大,其值越大。
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的智能优化选择方法研究
卞和方, 杨化超, 张书毕
2013, 30(3): 385-389.
摘要
(
2024
)
PDF
(210KB) (
23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有效确定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提高预计值的精度。将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和BP神经网络进行融合,采用改进的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在分析概率积分法参数与地质采矿条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PSO优化BP神经网络的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的优化选择模型。以我国典型的地表移动观测站资料作为网络的学习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将计算结果与实际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与改进BP算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SO-BP神经网络方法用于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的选取是可行的,收敛速度更快,计算精度更高。
时序DInSAR在重复采动地表沉陷监测中的应用
刘振国, 卞正富, 吕福祥, 董保权
2013, 30(3): 390-395.
摘要
(
1989
)
PDF
(1247KB) (
23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TerraSAR-X高分辨率SAR数据,利用时序DInSAR技术监测矿区开采沉陷,探讨其在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定量化应用。结合矿区工作面回采进度资料,对时序DInSAR结果进行分析,提取不同开采阶段的超前影响角、边界角、起动距等参数,以认识和描述上覆岩层存在重复采动时的地表沉陷规律。利用在工作面上方角反射器位置上同步获取的GPS观测结果对DInSA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X波段SAR数据可以准确监测微小形变,从而保证了开采沉陷影响范围监测及角量参数提取的可靠性。
高构造应力下充填采矿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
江文武, 徐国元, 李国建
2013, 30(3): 396-400.
摘要
(
1744
)
PDF
(361KB) (
19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高构造应力复杂环境下充填采矿诱发的地表变形规律及内在机理,以金川二矿区为工程背景,借助数值计算、现场监测及理论分析等手段,对二矿区地表沉降变形规律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应力环境下充填采矿引起的地表垂直变形经历了萌芽、分化及发展阶段,地表由起初的整体沉陷变形逐渐演化为一个下沉变形区域和一个上升变形区域,且后续矿体回采,将进一步促进地表位移上升区域的发育,但下沉变形逐步趋于稳定,这与自重应力型矿山地表沉陷特征存在本质的区别。水平构造应力、围岩的力学性质、充填体等的共同作用则是产生地表上升变形的内在动力。
岩石试件SHPB劈裂拉伸试验中能量耗散分析
平琦, 马芹永, 袁璞
2013, 30(3): 401-407.
摘要
(
2150
)
PDF
(416KB) (
26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直径50 mm变截面分离式Hopkinson压杆(SHPB)试验装置,对厚径比0.5的煤矿砂岩巴西圆盘试件进行对径加载,采取改变驱动气压的方法实施不同加载速率的动态劈裂拉伸试验。研究了砂岩试件动态劈裂拉伸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构成和耗散特征;尝试从能量角度出发,对砂岩试件动态劈裂拉伸破坏形态、平均应变率效应和动态拉伸应力强度进行能耗分析;发现试件吸收能量绝大部分耗散于岩石的损伤演化和变形破坏,可以较好地反映砂岩试件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抗拉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砂岩试件拉伸应力强度与吸收能量随平均应变率增加近似对数关系增加,表现出显著的应变率相关性。研究成果可为岩石类脆性材料动态拉伸力学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地应力对瓦斯压力及突出灾害的控制作用研究
程远平, 张晓磊, 王亮
2013, 30(3): 408-414.
摘要
(
2365
)
PDF
(356KB) (
21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考察地应力对瓦斯压力与突出灾害的控制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例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地应力的演化特征及构造应力对煤体结构、瓦斯压力和突出灾害的控制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应力的演化对煤层瓦斯赋存及运移起主导控制作用,含煤地层在高构造应力作用下其煤层瓦斯压力梯度可能远超过静水压力梯度,形成高的瓦斯压力;在强烈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煤具有煤体强度低、瓦斯吸附和放散能力强等特点。由于地应力对煤体结构和瓦斯压力均起到控制作用,可以认为地应力在突出灾害中起主导控制作用,是煤体破坏的主要动力,也是高压瓦斯存在的前提。最后文中以祁南煤矿72煤层的瓦斯突出灾害特征验证了构造应力对突出灾害的主导控制作用。
贵州典型矿区突出煤孔隙结构及其吸附特性实验研究
李希建, 林柏泉, 施天虎
2013, 30(3): 415-420.
摘要
(
1941
)
PDF
(527KB) (
20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完善贵州区内突出煤的孔隙结构和吸附特性等物理特性,基于煤的孔隙结构和吸附特性对于瓦斯(煤层气)抽采与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重要性,采用相关仪器测定了贵州突出煤的孔隙结构和吸附特性,并分析了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突出煤样平行层理表面均存在一定数量的晶体物质和微孔;突出煤样垂直节理表面可见一道或几道平行或交叉的且大小不一的裂隙;突出煤样的孔隙或裂隙孔径大部分在0~10 nm之间,孔径为3~5 nm的微孔在煤样中最为丰富,为瓦斯(煤层气)主要吸附空间;当相对压力达到0.8左右时,瓦斯吸附量会急剧上升;突出煤样瓦斯吸附量存在较大差异,孔容大的吸附量大。
球向流场在被动法瓦斯压力测定中的时间及准确性优势研究
李晓伟, 蒋承林, 陈裕佳, 唐俊
2013, 30(3): 421-425.
摘要
(
1957
)
PDF
(298KB) (
25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被动法煤层瓦斯压力测定过程中平衡时间和准确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被动法瓦斯压力测定过程中只要存在气体交换面,即可测得瓦斯压力,同时通过建立模型进行计算发现钻孔成孔过程中,球向钻孔卸压半径远小于径向钻孔,故瓦斯损失较小,按照极限平衡理论,理论平衡时间较短,测定的压力值要略高即准确度较高。经数值模拟计算证明了上述计算的正确性,并且发现自由排放时间越长,球向钻孔占径向钻孔平衡时间的百分比越小,平衡时间优势越明显。经现场实践证明被动法瓦斯压力测定过程中球向钻孔在平衡时间和准确性上优势明显。
保护层开采及卸压瓦斯抽采技术的可靠性研究
刘彦伟, 李国富
2013, 30(3): 426-431.
摘要
(
1610
)
PDF
(182KB) (
19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可靠性理论引入保护层开采技术应用中,归纳了7类影响保护层开采技术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建立了由目标层,准则层和子准则层构成的可靠性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层次指标重要性权重的方法,并根据计算结果,将各指标对系统可靠性影响的重要度分为4个层次。最后对现场实例进行了应用,对案例可靠性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其结果可对其他工程案例提供参考和借鉴。
平顶山矿区构造环境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
张建国
2013, 30(3): 432-436.
摘要
(
1971
)
PDF
(291KB) (
15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板块构造和地质动力区划理论,研究了平顶山矿区地形地貌和构造演化特征,得出了平顶山矿区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平顶山矿区多次受秦岭造山带由南向北的挤压、剪切作用,形成了以郏县正断层、襄郏正断层、鲁叶正断层为界的四周凹陷带。平顶山矿区中部凸起,全局俯视呈“N”字形地貌,具备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等矿井动力灾害的构造环境。利用地质动力区划方法,划分的Ⅲ级活动断裂和Ⅳ级活动断裂,从区域性的尺度上控制了井田煤与瓦斯突出的宏观分布特征,Ⅴ级活动断裂决定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局部分布特征。对十二矿井田划分了4个构造分区,控制着十二矿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灾害的发生。
煤体多孔介质孔隙度的分形特征研究
李子文, 林柏泉, 郝志勇, 高亚斌, 刘非非
2013, 30(3): 437-442.
摘要
(
2764
)
PDF
(249KB) (
37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体是一种多孔介质,其内部孔隙结构十分复杂,准确评价煤体的孔隙特征对研究瓦斯的吸附解吸和高效瓦斯抽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分形理论,研究了一种描述多孔介质孔隙空间分布的随机分形模型,并根据其构造方法,建立了煤体多孔介质孔隙度和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压汞实验,验证了分形模型的正确性。对煤体多孔介质孔隙度进行了分形描述,结果表明:分形维数决定了孔隙度,分形维数越大,孔隙度越小;观测尺度越小,孔隙度越大,同一阶次孔隙平均直径越小,孔隙度越小,同一阶次孔隙数量越少,孔隙度越小;相同孔隙度条件下的孔径分布不尽相同,这也导致了瓦斯流动和吸附解吸规律的不同。因此,煤体多孔介质的分形维数反映了煤体内部孔径分布特征,对研究煤体孔隙类型和探讨煤层内瓦斯流动有重要意义。
注水对煤的瓦斯扩散特性影响
陈向军, 程远平, 何涛, 李鑫
2013, 30(3): 443-448.
摘要
(
2143
)
PDF
(287KB) (
20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注水后煤的瓦斯扩散特征及动力学参数变化,在自制的高压注水搅拌解吸装置上对不同注水量煤样在0.5 MPa吸附平衡压力下的瓦斯放散过程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不同注水量煤样瓦斯解吸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形状均与Langmuir吸附等温线相似,不同注水量煤样均存在极限解吸量,极限解吸量随水分增加呈现指数函数式变化,当煤样水分由0.05%增加到12.04%时,极限解吸量由7.338 3 mL/g降至2.774 9 mL/g。相同吸附平衡压力下,注水量越大,煤样第1 min瓦斯解吸速度(V1)越小,解吸速度V1随水分增加呈现对数函数式变化;注水后,煤样传质毕欧准数增大,扩散系数和传质傅立叶准数减小,注水改变煤的扩散动力学参数。
考虑流变特性的抽放钻孔应力分布和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郝富昌, 支光辉, 孙丽娟
2013, 30(3): 449-455.
摘要
(
1832
)
PDF
(470KB) (
27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抽放钻孔周围煤体的应力分布及移动变形规律,分析了钻孔周围煤体的力学特性,建立了考虑煤的塑性软化和扩容特性的黏弹塑性模型,得到了煤体应力、位移、孔径变化和卸压范围的表达式,对比分析了软硬煤层钻孔的应力分布及卸压效果,研究了抽放钻孔孔径变化规律,解释了软煤层钻孔抽放体积分数快速衰减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钻孔周围煤体具有塑性软化、扩容和流变特性,软煤层钻孔具有更好的卸压效果,蠕变变形更为剧烈,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发生失稳破坏,阻塞瓦斯抽放的通道,致使瓦斯抽采体积分数迅速下降;硬煤层钻孔直径虽有缩小但仍处于稳定状态,并不发生堵孔现象,但是到井田深部由于应力增大,蠕变变形加剧,就有可能发生失稳破坏。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为瓦斯抽采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指导。
深井煤层群首采层Y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卸压瓦斯抽采与综合治理研究
卢平, 方良才, 童云飞, 李贵和, 章根发, 邓中
2013, 30(3): 456-462.
摘要
(
2077
)
PDF
(378KB) (
19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朱集煤矿1111(1)工作面为例,针对深井高瓦斯低透气性煤层群首采层开采卸压瓦斯治理难题,将Y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与采空区内部空隙储存卸压瓦斯的优势相结合,提出并实施了强化留巷墙体封闭和Y型通风工作面留巷段采空区卸压瓦斯抽采技术,结合地面钻井抽采采动上部卸压煤层瓦斯,实现了深井煤层群首采层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1111(1)工作面回采期间,绝对瓦斯涌出量最大72.39 m3/min,平均为43.64 m3/min,在工作面风量2 290~ 2 700 m3/min条件下,回风流瓦斯体积分数0.6%以下,平均瓦斯抽采量34.27 m3/min,其中埋管抽采瓦斯纯量平均为21.94 m3/min,占瓦斯抽采总量的64%,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平均抽采率为78%,研究成果为今后类似深井煤层群首采层开采的卸压瓦斯抽采和治理提供技术指导。
泡沫金属抑制瓦斯爆炸火焰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孙建华, 曲征, 魏春荣, 王树桐, 张锦鹏
2013, 30(3): 463-467.
摘要
(
1672
)
PDF
(325KB) (
20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求新型有效阻隔瓦斯爆炸装置,研究适合煤矿使用的阻隔爆材料,利用自行设计制作的30 cm×30 cm方形实验管道进行瓦斯爆炸实验研究工作。文中测试放置0.3 g/cm3泡沫铁镍金属材料后的管道火焰温度数据,并结合火焰大小,共同作为判定该材料对爆炸波能量控制能力的指标。实验表明,0.3 g/cm3泡沫铁镍金属具有抑制瓦斯爆炸火焰波的作用和较强的阻火能力,对管道内瓦斯爆炸火焰温度最大衰减率在7.1%~70.7%之间。研究发现,厚度、孔径及基体材料成分对火焰波的抑制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厚度大、孔径小、含镍成分高的多孔泡沫铁镍金属材料有利于火焰波的衰减。
高密度电法探测煤火的模拟及应用研究
邵振鲁, 王德明, 王雁鸣
2013, 30(3): 468-474.
摘要
(
1575
)
PDF
(727KB) (
22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建立煤火的地电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温纳等5种装置进行正演模拟,在对正演数据加入噪声干扰后,采用高斯-牛顿迭代法进行迭代求解反演。反演结果表明:火区燃烧中心、烧空区和冒落带在5种装置的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上均反映出了异常;复合对称四极装置对火区燃烧中心的分辨效果最好,温纳装置对烧空区和冒落带的分辨效果最好。采用以上2种装置类型对某火区进行了高密度电法探测,准确的分辨出了该火区的燃烧中心、烧空区和冒落带。研究成果为煤田火灾的准确探测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