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 2021, Vol. 38 ›› Issue (1): 68-75.doi: 10.13545/j.cnki.jmse.2019.0562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高应力巷道锚固复合承载体及其承载效应研究

赵光明,刘崇岩,孟祥瑞,王超   

  1. 1.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 淮南 232001; 2.安徽理工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 淮南 232001
  • 出版日期:2021-01-15 发布日期:2021-01-29
  • 作者简介:赵光明(1976— ),男,安徽省桐城市人,博士,教授,从事采矿工程方面的研究。

The composite anchorage bearing structure in high stress roadway and its load-bearing effect

  • Online:2021-01-15 Published:2021-01-29
  • Supported by: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603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74009,51674008);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 (201904a07020010);安徽省“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项目;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科研活动经费项目(2018D187);高校 优秀拔尖人才培育项目(gxbjZD2016051);安徽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摘要: 采用锚杆支护的巷道,锚杆和其巷道锚固范围内的浅层破碎围岩共同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结构称为锚固复合承载体,锚杆支护主要改善了承载体内围岩应力分布状态。采用理论分析对锚固复合承载体进行研究,建立围岩-支护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考虑高应力岩体不可压缩性,采用Levy-Mises增量型本构关系对围岩塑性进行表述,并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利用修正Mohr-Coulomb强度准则进行高应力锚固巷道围岩力学分析,给出出现塑性变形时的原岩应力阈值。算例与分析的对比结果表明,基于锚固复合承载体承载效应,利用Levy-Mises本构关系修正的Mohr-Coulomb强度准则更适用于高应力场巷道围岩分析。

关键词: 锚固复合承载体, 承载效应, 高应力, 锚固巷道

中图分类号: